民國25年,莊陔蘭主編的《重修莒志》第二十四卷·礦產(chǎn)篇有記:“龍尾石產(chǎn)莒東南鄉(xiāng)龍尾村。蘇東坡守密州,取此石制硯,為之作銘?!敝两?,在龍尾村一帶,人們還流傳說著蘇軾為龍尾硯題銘的故事。
那是北宋熙寧七年,杭州通判蘇東坡調(diào)任密州太守,此時莒屬密州管轄。時逢密州連年災(zāi)荒,民多流亡,唯莒地災(zāi)情較輕。尤其是地處東南鄉(xiāng)的龍尾村一帶,連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民心安定。傳說,這都是主持行云布雨的“福龍禿尾巴老李”的功德。
蘇軾上任第二年的四月初五日,帶著隨員,繞過屋樓崮,涉水王標(biāo)河,騎馬來到了龍尾村。這里是“禿尾巴老李”的誕生地,也稱“龍的故鄉(xiāng)”。蘇軾早有所聞,很想一睹盛況。這天,恰逢“祈雨節(jié)”,為詳察這一獨特的鄉(xiāng)風(fēng)民俗,蘇太守首先來到村東的龍泉邊,見幾百名男女村民,正在跪拜祈雨。原來,這是每年一度的廟會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常言道:“十年九旱,春雨貴如油?!鞭r(nóng)歷四月初,正值暮春季節(jié),不論下不下雨,“祈雨節(jié)”照樣如期舉行。這是當(dāng)?shù)孛癖妼Α岸d尾巴老李”的尊崇和愛戴,祈盼它能常回家看看,綿續(xù)那份割舍不斷的親情和鄉(xiāng)情。參與祈雨的男女老少,一律不戴草帽、葦笠等防雨器具,部分男性村民還赤裸上身,表示虔誠。整個活動,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擺上供品,燒紙焚香,鳴放鞭炮,祈求上蒼開恩,近日普降喜雨,并誠心許愿:“待秋后豐收,殺豬宰羊,唱三天大戲,敬謝天龍……”
離開祈雨人群,蘇軾進(jìn)龍母廟拜謁了龍母像,又到龍母墳上香;然后,繞道村東南的馬鞍石,在旗桿座小憩;接著健步登上了東邊的硯石山。蘇軾興致勃勃地立身山巔,舉目四望,但見山下綠樹蔥蘢,山花爛漫,自然自語地說:“山登絕頂我為峰了”?;仡^看見龍母泉水清澈見底,這才覺得有點口渴,躬身捧一口泉水喝下,頓覺甘冽甜潤,神清氣爽,一時忘了旅途的疲勞,不禁想起他留下的千古絕唱“大江東去”和密州的“超然臺”。面對跟前的龍鄉(xiāng)勝景,一時詩興大發(fā),遂口出一絕—“龍尾吟”??上В嗽诨慕家巴?,隨行人員未備文房四寶,無法作筆錄。龍尾村的地方村老,見此情景,立即派一村民,速回村中,取來自制的龍尾硯和筆墨紙張,恭請?zhí)K公留下墨寶。
等那村民從村中返回,蘇東坡一行,已走下山坡,來到一塊巨石旁歇息。這塊自然天成的巨石,長丈余,寬五尺,上平下懸,底下由三塊石頭支撐,活像一張大書案。那村民將筆墨硯瓦往石案一放,蘇東坡看到那方別致的硯臺,眼睛為之一亮,伸手把硯臺握在手中,仔細(xì)端詳:見硯石呈馬蹄形,四周未經(jīng)雕琢,顯現(xiàn)龍尾紋樣;硯堂內(nèi)隱若可見蛟龍出水圖形。石色深青,質(zhì)堅而不燥,手拭如膏;滑潤而克墨,相凝似漆。蘇軾越看越愛不釋手,那村民說:“要是太守喜歡,我送給您作個紀(jì)念吧!”蘇東坡哂笑一聲,板起面孔說:“我怎能奪人所愛!”又問:“此硯石是何處所產(chǎn)?”那村民回答:“取自本村硯臺山?!碧K軾高興地說:“這就是久負(fù)盛名的龍尾硯了!”
說話間,那村民已就石案上,用自制的龍尾硯研好了墨,展開宣紙,請?zhí)K太守題寫剛才在山上所吟《龍尾吟》七絕詩。蘇東坡手握筆管,凝眉靜思片刻,卻揮毫寫下了一首:“龍尾硯銘”:
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
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落款:峨眉蘇東坡。
從此,這硯石山下的石案便叫了“硯臺石”。那方蘇公題銘的龍尾硯,在李家代代相傳,成為傳家寶。龍尾硯更是名播齊魯,暢銷華夏,久盛不衰,成為文房四寶中的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