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亚洲一区|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一夲道av无码一区二区三|久久aⅴ人妻少妇嫩草影院|亚洲综合五月天精品伊人久久|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浪潮AV

莒縣,為什么叫莒縣?山東省各地市縣地名的由來!

2016/6/12 22:25:54 人評論 次瀏覽 分類:歷史回顧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qū)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設置了山東東、西二路,山東才真正成為政區(qū)名…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qū)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設置了山東東、西二路,山東才真正成為政區(qū)名稱。明代初期設置山東行省,后改稱山東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稱。

濟南,因位于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西漢置濟南郡,其首府設在東平陵城(今章丘西北),濟南之名始現(xiàn)。西晉永嘉末年,濟南國的首府又由東平陵城遷至歷城,濟南開始建城設治。此后,今濟南市區(qū)成為歷代州、府、路、省的行政中心,發(fā)展成為海岱地區(qū)的大都會。1994年2月,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濟南市 市名由來 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的“濟水”(古道今為黃河所據(jù))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設濟南市。

市中區(qū) 轄區(qū)原為古歷城屬地,1955年9月起稱濟南市市中區(qū)。因地處濟南市市區(qū)中南部而得名。

天橋區(qū) 1955年9月8日定名為天橋區(qū),因轄區(qū)內(nèi)建有橫跨膠濟、津浦鐵路的天橋而得名。

歷下區(qū) 春秋戰(zhàn)國屬齊國,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稱歷下區(qū)。

槐蔭區(qū) 因其轄區(qū)內(nèi)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1955年改稱為槐蔭區(qū)。

歷城區(qū)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處歷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縣建歷城區(qū)。

長清區(qū) 秦置盧縣,東晉改為太原縣,隋始名長清縣,因境內(nèi)有齊長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縣設長清區(qū)。

章丘市 公元556年,高唐縣遷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改稱為章丘縣。1992年,撤縣設章丘市。

平陰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yè)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因境內(nèi)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于濟水之陰而得名。

濟陽縣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置縣,因其地處濟水之北,故名為濟陽縣。

商河縣 因有河水流經(jīng),故名河縣,1086年改為商河縣

青島,因樹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原為一漁村名。1891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青島)設防,是為青島建制開始。1897年11月,德國占領青島。并開始城市總體規(guī)劃,使城市形態(tài)初具雛型。1899年德皇將膠澳租借地的新區(qū)(即現(xiàn)在市南區(qū)及市北區(qū)一部分)命名為青島。1994年2月,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青島市 市名由來 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地區(qū)昔稱膠澳。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市南區(qū) 1949年6月2日青島市市南區(qū)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為市南區(qū)公所,1951年改為市南區(qū)人民政府。因位于青島市市區(qū)的南端,故名市南區(qū)。

市北區(qū) 清屬即墨縣仁化鄉(xiāng),為青島市轄區(qū)之一。境域變化多次,因地處青島市老城區(qū)北部而得名。

四方區(qū) 四方區(qū)建于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滄區(qū) 1994年,青島市實施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后設立。由原滄口區(qū)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xiāng)和原嶗山區(qū)的李村鎮(zhèn)(嶗山區(qū)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設置。

黃島區(qū) 1979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將黃島劃歸青島市,為黃島區(qū)。因地處黃島而得名。

嶗山區(qū) 1988年改設嶗山區(qū),因境內(nèi)嶗山而得名。

城陽區(qū) 1994年5月設城陽區(qū),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膠州市 1987年撤縣設立膠州市,因境內(nèi)有膠水而得名。

即墨市 秦代,即墨始定為縣。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設立即墨市、

平度市 據(jù)《重修平度縣志"敘》載,“平度”漢舊縣名也?!锻ㄖ尽芬墩f苑》閭邱先生對齊宣王,顧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明始稱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縣,1989年10月撤縣設市。

膠南市 膠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

萊西市 1941年,萊陽縣先后析出萊東、萊西和萊西南縣。1950年,萊西南與萊西縣合并為萊西縣。1958年,萊西、萊陽兩縣合并為萊陽縣。1962年兩縣分立。1991年撤萊西縣設萊西市。

濰坊,因濰縣與坊子區(qū)而得名。1948年濰縣城區(qū)與坊子礦區(qū)于今市區(qū)置濰坊特別市,取各首字命名。濰坊之名首見。1949年改為濰坊市,1950年濰坊市撤銷,1951年重建縣級濰坊市。1983年改為地級市。


濰坊市 市名由來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以濰城、坊子為基礎建濰坊特別市,取濰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稱濰坊市。


濰城區(qū) 濰城區(qū)以舊濰縣城得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濰州為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4年,濰坊市組建為地級省轄市后,設立濰城區(qū)。

坊子區(qū) 因濰坊市1984年在坊子設立縣級區(qū)而得名。

寒亭區(qū) 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后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區(qū)。

奎文區(qū) 1994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原濰城區(qū)以境內(nèi)白浪河為界劃分為兩個區(qū),白浪河以東因建有“奎文閣”,故名奎文區(qū)。

青州市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是古九州之一。據(jù)《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在中華大地的東方故名。

諸城市 原名東武,西漢初年置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諸城,取漢故諸縣城為名。1987年7月撤縣建市。

壽光市 壽光因閭邱長老向齊宣王乞壽的故事而得名。西漢(前148年)置縣,1993年設立壽光市。

安丘市 因安丘侯國而得名。安丘春秋時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縱橫,在山水環(huán)抱之中,故稱渠丘。西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1994年撤縣設市。

高密市 因境內(nèi)有密水,“其源言之謂高”,故有高密之名。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高密市。

昌邑市 古稱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為齊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稱昌邑,為縣治所。1994年6月撤縣設市。

昌樂縣 昌樂縣古稱營丘。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樂縣,以“都昌”、“長樂”兩地名之尾字取名昌樂縣,寓昌盛安樂之意。

臨朐縣 西漢始設臨朐縣,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淄博,因臨淄與博山而得名。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qū),設專員公署,隸屬魯中行政區(qū),此為淄博成為政區(qū)名稱之始。以后區(qū)劃和名稱幾經(jīng)變更,至1961年1月淄博市與惠民分設,市級機關由博山區(qū)遷到張店區(qū)。


淄博市 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nèi)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qū) 張店城區(qū),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后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qū)。

臨淄區(qū)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qū)。

淄川區(qū) 因淄河流經(jīng)境內(nèi)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qū)。

博山區(qū)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qū)。

周村區(qū) 戰(zhàn)國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后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yōu)橹艽濉?955年4月設周村區(qū)。

桓臺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臺縣。因境內(nèi)有齊桓公戲馬臺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并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nèi)沂河發(fā)源地而得名。

棗莊,因多棗樹而得名。早在唐宋時期已形成村落。1918年建鎮(zhèn),1948年于棗莊鎮(zhèn)設棗莊辦事處(縣級)與嶧縣俱屬魯南行政區(qū)第五區(qū),1958年9月嶧縣機關遷至棗莊鎮(zhèn)。1960年撤消嶧縣建立縣級棗莊市。1961年9月改為地級市。棗莊是山東省早期的省轄市之一。棗莊為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棗莊是“因煤而興”的老工業(yè)城市。但是,你知道棗莊市地名的由來嗎?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初年,朝廷允許民間開礦,魯嶧地區(qū)(即現(xiàn)在的棗莊市中區(qū)范圍)“鄉(xiāng)民開山取石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有詩人滿碧山描寫當時的情景為:“磨塘山欲盡,煤井地皆空”。當時由于開采技術所限,或一家,或三家、五家經(jīng)濟殷實的人家合伙開采地表淺層煤炭。

東營,因唐太宗東征時,曾在此安營扎寨,設東營、西營而得名。明洪武年間建村。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獲日產(chǎn)8.1噸工業(yè)油流。由是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了由會戰(zhàn)指揮部和部分二級單位機關及后勤單位組成的礦區(qū)城鎮(zhèn),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qū)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1983年成立地級市。


東營市 市名由來 原為村名,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zhàn)總指揮部設在該村。翌年,惠民地區(qū)東營辦事處在此成立,198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市,即以"東營"為名。

東營區(qū) 1984年,市轄東營區(qū)、牛莊區(qū)建立。1987年兩區(qū)合并為東營區(qū)。因系東營市政府駐地,故名。

河口區(qū) 1982年11月設立河口區(qū)。因黃河自1855年起先后7次改道在境內(nèi)入渤海,建區(qū)時境域仍有黃河入??诙妹?。

墾利縣 此地原有墾區(qū)和利津洼兩個名稱,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墾區(qū)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墾區(qū)正式稱墾利縣。

利津縣 在周秦時代屬齊國。隋代建永利鎮(zhèn),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鎮(zhèn)為利津縣。因邑內(nèi)有東津碼頭,取永利、東津之字得名利津。

廣饒縣 西漢初置廣饒縣,隋移置千乘縣,金改樂安縣。1914年,全國改定重復縣名,樂安縣復稱廣饒縣。廣饒縣名之由來,概取"海濱廣斥,饒于魚鹽"之吉祥義。

煙臺,因明奇山所烽火臺而得名。原為漁村。明洪武年間,為防??芮謨?yōu),在芝罘設狼煙墩臺,又稱“狼煙臺”,煙臺由此得名。清初,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居民區(qū)。1861年5月,清政府批準煙臺為通商口岸,并籌建東海關。1862年2月,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臺,道臺崇芳兼任東海關監(jiān)督。煙臺建置開始。1983年,成立地級市。


煙臺市 市名由來 煙臺之名源于“兵事”。1398年,為防御倭寇,加強海防,在沿海設置了烽火臺,遇警晝則生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以資戒備,后將這種火臺稱為煙臺。煙臺市因市區(qū)內(nèi)煙臺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煙臺地區(qū)改建為地級煙臺市。


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煙臺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是1984年10月20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興建的14個國家級開發(fā)區(qū)之一,1985年3月20日動工興建。1992年5月4日升格為副地級。

芝罘區(qū) 因境內(nèi)有芝罘島而得名。秦始皇三次東巡此島,始有"之罘"之稱,后改為“芝罘”。1983年11月改為芝罘區(qū)。

福山區(qū)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偽齊帝劉豫登此山,稱兩水鎮(zhèn)一帶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金天會九年(1131年)置縣,故名。

萊山區(qū) 相傳800多年前,在今萊山大地上,一夜間來了一座小山(今煙臺萊山機場內(nèi)馬鞍山),當時取名"來山",后因山上草木叢生,遂演變?yōu)槿R山,由此得名建鎮(zhèn)建區(qū)。

牟平區(qū) 牟平因處牟山之陽平川地而得名。唐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縣,1994年12月撤縣設區(qū)。

龍口市 1986年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因原黃縣有龍口鎮(zhèn)而得名。

萊陽市 因地處萊山(今旌旗山)之陽,故稱萊陽。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陽為萊陽。1987年4月改名萊陽市。

威海,取“威震東?!敝?。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侵擾,設威海衛(wèi),取“威震海疆”之意。永樂年間修筑威海衛(wèi)城,是為城建之始,威海衛(wèi)逐步從有防無城而演變?yōu)楹7乐劓?zhèn)。1898英人租借,1951年對外關閉。1987年升為地級市。


威海市 市名的由來 為加強海防,抵御外來侵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wèi)",取"威震東海"之義。1987年,地級威海市成立。

環(huán)翠區(qū) 1987年成立地級威海市時,以境內(nèi)名勝環(huán)翠樓將原縣級威海市命名為環(huán)翠區(qū)。

榮成市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wèi)設縣。雍正帝欽賜嘉名,"以始皇嘗射大魚于榮成山,山在邑境內(nèi),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縣設市。

文登市 文登之名源于文登山。因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而名。北齊天統(tǒng)四年(568年)置文登縣。1988年撤縣設市。

乳山市 乳山之名源于大乳山。山在今市境南部海濱,山勢渾圓豐滿,頂峰挺拔突出,狀如乳房,故名。1941年2月建縣,1993年8月改為乳山市。

濟寧,因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而得名。古濟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災,遂移濟州于任城(今濟寧)。元升濟州為府治,由于地勢較高不受泛濫之害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濟寧之名首見。1983年改為地級市。


濟寧市 市名由來 秦置任城縣;因地瀕濟水,五代時又設濟州,初治巨野;但金時巨野一帶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勢高亢,遂遷之。元時則取安寧意,更名為濟寧府,后升為濟寧路。明代,濟寧路降為州。清初,改為直隸州。民國初年,改為濟寧縣。1946年設濟寧市。1953年設濟寧專區(qū),1976年專區(qū)改稱地區(qū)。1983年10月撤銷濟寧地區(qū)設省轄地級市。

市中區(qū) 秦置任城縣,1913年改濟寧縣,1946年劃濟寧縣城關設立濟寧市,1983年改市中區(qū)。

任城區(qū) 1993年12月設任城區(qū),因境內(nèi)自秦至明代先后設置任城縣、任城國而得名。

曲阜市 曲阜之名在《禮記》一書中就已出現(xiàn),因"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更名為曲阜。1986年設立縣級曲阜市。

兗州市 充州之名由來已久,《禹貢》記載:“河惟兗州”。言此州東南據(jù)濟水,西北據(jù)河。禹時分天下為九州,兗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以發(fā)源于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水”而得名?!皼W”與“兗”字同音、通用,故名。1992年建市。兗州之兗字,始作沇,古人將篆文立水寫成橫水,置于允上隸變?yōu)榱蓛?。古沇即兗字,也即現(xiàn)今常用的兗字

鄒城市 公元前221年設騶縣,唐初改騶縣為鄒縣,1992年10月改名鄒城市。

汶上縣 1208年始稱汶上縣,取汶水在上之意而得名。

泗水縣 秦置卞縣,南朝宋初,卞縣廢,466年復置。591年更名為泗水縣,因泗河發(fā)源于境內(nèi)而得名。

微山縣 1953年8月,建立微山縣,因境內(nèi)微山湖而得名。

魚臺縣 秦置方與縣,唐寶應元年(762年)改為魚臺縣,因境內(nèi)有魯隱公觀魚臺而得名。

金鄉(xiāng)縣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金鄉(xiāng)縣,因境內(nèi)金山而得名。

嘉祥縣 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縣地置縣。因春秋魯哀公時西狩獲麟的故事發(fā)生在境內(nèi),取其祥瑞之意而得名。

梁山縣 梁山縣始建于1949年8月,因境內(nèi)梁山而得名。


泰安,取“國泰民安”之意。古為岱岳鎮(zhèn)。北宋年間,太祖下詔,遷乾封縣縣址和封禪中心于岱岳鎮(zhèn)。金置泰安軍,取“泰山安四海皆安”,即“國泰民安”之意。泰安之名首見。1928年濟南淪陷,曾作為省會。1985年改為地級市。
泰安市 市名由來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金天會十四年(1136年)以泰山郡腹地置泰安軍,“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85年3月,設地級泰安市。

泰山區(qū) 1985年5月設泰山區(qū),因境內(nèi)泰山而得名。

岱岳區(qū) 岱岳區(qū)因境內(nèi)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岳。(哈哈,俺家鄉(xiāng))

新泰市 西晉泰始年間,大臣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境內(nèi)山名)、泰山首字為縣名。1983年成立新泰市。

肥城市 肥城因周封肥子國而得名。1992年9月撤縣建市,稱肥城市。

寧陽縣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寧山之南置縣,故名寧陽。

東平縣 東平,古稱東原?!渡袝?禹貢》載:大野既潴,東原底平。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菏澤,因天然古澤得名。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是溝通古濟、泗兩大水系的天然湖泊,今湮。清曹州升州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菏澤之名始見。1952年由平原省劃入山東省,2000年改為地級市。

菏澤市 市名由來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始以菏澤作為地方名稱。1949年設菏澤專區(qū),1967年改稱菏澤地區(qū),2000年設地級菏澤市。

牡丹區(qū) 2000年,設立菏澤市牡丹區(qū),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qū)域為牡丹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因境內(nèi)牡丹園而名。鄄城縣 春秋時期為衛(wèi)國鄄邑,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nèi)鄄邑、鄄城而得名。

鄆城縣 春秋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魯在此駐軍并筑城名鄆,鄆城自此而得名。

巨野縣 西漢始建巨野縣,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成武縣 秦置成武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將縣名“成”作“城”。195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復為成武縣。

單縣 古稱單父,春秋為魯國單父邑,秦置單父縣,漢代三次為縣侯國,一次為縣王國。唐末置輝州,宋置單州,明初改稱單縣。

定陶縣 定陶之名緣于陶丘。《說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濟陰”,這里有丘雙層,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后,出海至齊,輾轉至陶,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

曹縣 明洪武二年,曹州治因水患近盤石鎮(zhèn)(今縣城),至四年降州為縣,始有曹縣之名

萊蕪,因萊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尚待考證)。漢初置萊蕪縣于原山以北,縣治在今淄博市淄川區(qū)高莊。此后或撤或置,或析或合,至金代,縣治遷至今萊城。此后,境城基本穩(wěn)定。1992年升為地級市。

萊蕪市 市名由來 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部分萊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帶,因此地荒蕪故名。1992年1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萊蕪升為地級市。

萊城區(qū) 萊城區(qū)是1992年11月因縣級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而設立的縣級區(qū)。鋼城區(qū) 1992年11月,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鋼城區(qū)。因為境內(nèi)有省大型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萊鋼,故名。


臨沂,因境內(nèi)沂河而得名。隋設臨沂縣,始稱臨沂,因境內(nèi)沂河而得名。清升為沂州府,設立蘭山縣,民國年間,沂州府撤銷,蘭山縣改為臨沂縣。1994年改為地級市。

臨沂市 市名的由來 臨沂,以臨近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沂州府,1913年撤沂州府設蘭山縣;1914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94年12月設地級臨沂市。

蘭山區(qū) 因現(xiàn)境域歷史上屬蘭山縣而得名。1994年縣級臨沂市撤消設蘭山區(qū)。羅莊區(qū) 1994年設立羅莊區(qū),以區(qū)政府駐地村得名。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羅姓人在此定居成村,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為羅泉莊,后更為羅家莊,今簡稱羅莊。

河東區(qū) 1994年12月設立縣級行政區(qū),隸屬臨沂市。因位于沂河東岸故稱河東區(qū)。

沂南縣 因在沂水縣之南而得名。1939年置南沂蒙縣,1940年改稱沂南縣。

沂水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因沂河流經(jīng)境內(nèi)而得名。

莒南縣 1941年1月,析原莒縣南部地域成縣,故名莒南縣。

臨沭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縣,因轄區(qū)地跨沭河,故以瀕臨沭河而得名。

郯城縣 郯城,因郯國都邑古城而得名。秦置郯縣,漢代因之。后并入臨沂,元末復置。

蒼山縣 1947年3月,趙博縣東部析置為縣,為紀念1933年中國共產(chǎn)黨員領導的“蒼山暴動”而得名。

費縣 費縣,史稱古,因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友的私邑——邑,公元前201年建縣,故得名費縣。

平邑縣 1946年4月19日,費縣改稱平邑縣(溫河縣改稱費縣),因縣政府駐地平邑而得名。

蒙陰縣 西漢初設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

德州,因德水(黃河)得名。秦改黃河為德水。漢在今陵縣設安德縣,隋唐改稱德州。明移德州于今地,設德州衛(wèi)。民國改為德縣。1946年析德縣城關區(qū)置縣級德州市,1994年改為地級市。

德州市 市名由來 德州之名源于安德縣,安德縣之名源于德水,秦更黃河名為德水,因德水流經(jīng)縣內(nèi),故以為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德州衛(wèi)。1950年6月建立德州專區(qū),1964年更名為德州地區(qū),1994年12月改設地級德州市。

德城區(qū)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于今城區(qū),始名德州。民國元年改稱德縣。1946年6月德縣解放后,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原縣級德州市更名為德州市德城區(qū)。

樂陵市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樂陵縣。大阜曰陵,樂則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1988年9月1日,撤縣設市。

禹城市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縣為禹城縣。1933年10月18日,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

陵縣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今陵縣城置安德縣。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設定安公國,治所安德(今陵縣縣城),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將陵縣為州,稱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為陵縣。洪武七年(1374年),將陵縣、安德縣合并稱德州,州治所在陵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安德縣,稱陵縣,今陵縣之名稱始于此。

寧津縣 公元1128年,因臨鬲津河而得名的臨津城毀于大水,遷至現(xiàn)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慶云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慶云縣。城東有一臥龍崗。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霧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是謂卿云。"卿云,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云。

臨邑縣 秦時置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稱臨邑縣。

齊河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撤齊河鎮(zhèn)設縣,始稱齊河縣。另,齊河縣,因城臨濟水,濟水又名齊水故名。齊河的縣城叫晏城,是齊相晏嬰的封地。

平原縣 平原縣因周圍地形平坦而得名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縣。

夏津縣 夏津縣原稱縣(漢置),隋大業(yè)間改縣置夏津縣。以華夏民族及地處古黃河大渡口而得名。

武城縣 戰(zhàn)國時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部邊塞,四無山阜,為防御強齊入侵,歲飭武備,修筑城防以屯兵,是謂武備之城。西漢初年,設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改稱武城縣。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春秋戰(zhàn)國曾稱聊城邑(今城區(qū)西北)。秦置聊城縣。北魏于縣東筑城置平原鎮(zhèn)(今城)。隋廢鎮(zhèn),移平原郡與聊城縣于此。1952年由平原省劃入山東省,1997年改為地級市。

聊城市 市名由來 聊城市因史稱聊攝國故名。明代稱東昌府,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1914年改為東臨道,1949年8月改設聊城專區(qū),1967年改稱聊城地區(qū),1997年8月撤地設市。

東昌府區(qū) 1998年3月設東昌府區(qū),因明代稱東昌府,境內(nèi)有東昌湖故名。

臨清市 衛(wèi)河古稱清河,臨清因傍清河而得名。西漢初始置清淵縣,330年改清淵縣置臨清縣。1958年建縣級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3年撤縣復市。

高唐縣 高唐因地處沼澤之丘而得名。漢朝置縣,元、明、清升縣為州,1912年復改縣。

茌平縣 秦置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

東阿縣 因濟、二水沿今東平湖兩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稱“阿”。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戰(zhàn)國改稱阿,秦始稱東阿,屬東郡。漢置縣相沿至今。

陽谷縣 隋朝設縣時取東阿、陽谷縣界“陽谷亭”為名。

莘縣 春秋為衛(wèi)國莘邑,秦置陽平縣,606年稱莘縣。

冠縣 因春秋時曾在此設冠氏邑而得名。隋(586年)置冠氏縣,1269年升州改稱冠州,1370年降州為縣,定名冠縣。

濱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縣制,五代后周改渤??h為濱州。以東瀕渤海得名,濱州之名首見。民國改為濱縣。1982年析出北鎮(zhèn)與博興一部分置縣級濱州市,因古濱州得名。2000年改為地級市。

濱州市 市名由來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區(qū)行署駐地濱州市,惠民地區(qū)改為濱州地區(qū)。2000年6月,濱州地區(qū)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濱州市。

濱城區(qū) 2000年6月10日,設立濱州市濱城區(qū),因轄區(qū)為濱州市城區(qū)所以命名濱城區(qū)。

沾化縣 1042年置招安縣。1195年更名為沾化縣,縣名取義于漢代龔遂治渤?!昂I之民”復沾圣化。

博興縣 后唐莊宗李存勖為避獻祖李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鄒平縣 西漢以前,夏封舜后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公元前201年置鄒平縣。

惠民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為附郭,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

陽信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無棣縣 春秋設無棣邑,因北界“無棣水”而得名。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襲稱無棣縣。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置日照鎮(zhèn),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日照之名始見。金升日照鎮(zhèn)為縣,仍名日照。1985年升為地級市。

日照市 市名的由來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zhèn)。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設日照縣。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設區(qū)帶縣。

東港區(qū) 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區(qū)域設立縣級東港區(qū)。

五蓮縣 1947年建五蓮縣,因境內(nèi)五蓮山而得名。

莒縣 莒地多產(chǎn)芋,時人稱“芋”為莒,并食之,故以莒為部落名。商屬姑幕,周稱莒國,秦置莒縣,隋設莒州,1913年改州為縣。

相關資訊

  • 莒縣,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歷為國、郡、州所在

    山東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北端,瀕臨渤海、黃海,其地處黃河下游,為黃河入海之地,自古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山東歷史悠久,春秋戰(zhàn)國時大部屬齊、魯兩國,因此有“齊魯大地”之稱,并簡稱“魯”。山東之…

    2020/3/15 1:18:41
  • 莒縣二月二龍?zhí)ь^!除了吃糖豆,還有這些習俗!

    農(nóng)歷二月二,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用龍?zhí)ь^暗示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在莒縣,農(nóng)歷二月初二又稱為“土地爺生日”。這天的習俗是“炒糖豆”,食材是糖、黃豆、花生;再就是“打囤”,材料是草灰。打簸箕這天早晨,各家用簸萁盛草木灰,用椿木棍敲打繞宅圍灰,草木灰撒在墻根,名曰…

    2020/2/22 0:09:11
  • 臺軍的優(yōu)秀“莒光艦”什么樣——斷水、漏油、炮打友艦

    關于哪一艘“陽字號”是第一艘接收“武進”計劃升級這件事兒,不同時期的規(guī)劃上,差距其實還挺大。在1974年臺軍剛剛成立“光武小組”,開始對“海軍驅(qū)逐艦武器系統(tǒng)革新方案”進行整體研討的時候,根據(jù)當時臺軍現(xiàn)有驅(qū)逐艦的技術情況和性能水平,制定了一個大致的所謂“革新優(yōu)先…

    2019/10/18 23:12:36
  • 莒縣周姑戲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_莒縣文化

    周姑戲是莒縣人民以及周邊區(qū)域勞動人民喜愛的,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地方戲。流傳區(qū)人口約一千余萬,周姑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周姑戲,也叫“肘鼓子”、“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盤凳子”。山東其他一些地方戲曲,比如南路的柳琴、東…

    2019/8/5 22:24:13

共有訪客發(fā)表了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