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于氏家族在繁衍的過程中為莒國的燦爛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轉(zhuǎn)載以彰莒國于氏宗親的輝煌和驕傲和宗親們共享。(因為是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人物不全僅供學(xué)習(xí))
一、令人羨慕的莒州于氏書畫世家
作者:雋桂德
在莒縣及其周邊縣市收藏界,談到"于疆臣"這個名字,無人不曉,人們將其畫作與莒南大店翰林莊陔蘭之書法并稱"莒州書畫雙絕"。于疆臣的牡丹尤稱一絕,被收藏界視為珍寶。其實,莒縣于氏是一個書畫世家,個個能寫善畫,在清代及民國初期,他們的作品就廣為收藏家們高價收藏。
莒縣于氏以莒縣城南于家莊為主,于氏家族第一位名人當(dāng)推于家莊的于學(xué)謐(1751—1781)。他字靖之,號小晉。幼聰穎,少負奇才,性嗜古,案頭枕底常匿子史及漢魏諸詩,師欲禁不能。十歲為文,其師自嘆不如,十一歲枕底匿《山海經(jīng)》,其父于芳庵以無關(guān)帖括,怒責(zé)并焚之,后默抄成冊,一字不差,十二歲州試奪魁,父見其才敏體弱,長嘆無言,十六歲補諸生,十九歲以超等第二食餼。當(dāng)時諸城大書法家當(dāng)朝宰相劉墉慕謐才貌,將其侄女白玉嫁給他為妻,白玉是一位才女,通經(jīng)史,工韻語,長于書法,且工繪事。夫婦唱酬,相敬如賓。經(jīng)妻引薦,投北海韓理堂、江南吳玉贄兩夫子門下讀書。當(dāng)時于學(xué)謐為青州、萊州、沂州三府名士首領(lǐng),首推文壇,督學(xué)黃芾試謐得第一;乾隆丁酉,名儒督學(xué)錢載試古學(xué)居第二,遂選為拔貢。后錢載巡撫山東,對其十分激賞,常對人語曰:"得心契者,惟于生一人耳!"并贈其匾額曰"鳳閣先聲"。乾隆戊戌年應(yīng)朝考,至京師,京中少年才子們爭相登門拜訪,相互唱酬,求墨寶者絡(luò)繹不絕,至考期不堪其勞而病臥,勉強入闈而落第,攜妻歸杜門讀書。生一子。惜其才子壽短,佳人命薄,因喪愛妻于乾隆四十六年傷心而逝,年僅三十歲,夫婦二人共齡未逾花甲。其工詩辭,海曲著名學(xué)者王獻唐贊其詩曰:"幽情括懷,一一抽思,均自肝脾中出,此真詩人之詩,昔賢所謂心聲者也。其流暢沖和,才思艷發(fā)"生平著作甚多,有《焚余詩草》、《游燕詩草》、《玉臺文集》、《玉臺辭》等,僅《焚余詩草》傳世,初為清乾隆榮慶堂刻本,后由其裔孫于少山整理,于民國二十二年鉛印出版。其詩錄入《山左詩抄》者也很多。又精書法,善佛學(xué),藏書甚多,為著名學(xué)者。
于學(xué)訓(xùn),字蝶園,學(xué)謐弟,也是一位卓有名氣的書畫家,他生于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四十八年考中舉人,無意仕進,喜書畫,書法尤工小楷。好文史,曾參修嘉慶《莒州志》。著有《晚香書屋文抄》、《家訓(xùn)》、《文法合刻》等。詳見本傳。
于香濤,道光時莒州名士,于學(xué)謐子,雄才卓越,親炙家學(xué),工詩,雄峻古厚,義理醇正,一時識者,都言有其父之風(fēng),故能先后濟美,如其游浮來山詩:"青山舊有緣,昔日此中眠。老樹留荒寺,亂峰鎖碧天。無人論甲子,有客話云煙。泉石成幽興,想看竟忘年"。著有《消夜詩草》一卷,與父所著《焚余詩草》并傳。
于長齡,字壽山,號沭西居士,為于學(xué)謐孫,于香濤之子,同治年恩貢。得家傳,喜書畫,好文史。工詩,風(fēng)致高雅,襟期灑然,怡情翰墨,不求聞達。又精刻畫,濡墨揮毫,巨幅山水,潑墨淋漓,濃郁古厚,善用米氏法,而自成一格,興致勃發(fā),氣象萬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大手筆。其他如人物、花卉、翎毛,隨筆渲染,無不工妙,片紙尺幅,為世人寶貴。又善雕鏤,有"至雕鏤一事,不過小試利器耳"之言,其屬兄弟于壽田亦工于書畫。
于子谷,于長齡子,幼承家學(xué),性剛方,凡事關(guān)重大,必侃侃直陳,雖貴介當(dāng)前不易也。工繪事,尤工雕鏤,按脈切理,游刃以解,真能以人力奪天工之妙。亦工詩,然不輕易騰諸口說。
于少山,于長齡孫,幼承父教,猶能傳其筆法,尤工繪事,善仿宋人折枝之法,其牡丹尤為世人寶愛。日照著名學(xué)者王獻唐先生贊曰:"少山先生擅精繪事,為時近作手。"我友收藏有一封民國時期的信札,是遠在吉林的范寶三寄給日照夾倉名流郭景炎的,信中夸于少山的牡丹曰:"我在石臼所時買了一張捎來給他們,都說好。"又談及托郭景炎再"購求于少山墨牡丹三五張",可見在當(dāng)時,少山牡丹就已遠近聞名,且已價格不菲了。
于壽三(1823—1889),也是清代于家莊的一位很有影響的畫家,他原名錫朋,字朋遠,又字百若,以號行。工花鳥,擅工筆設(shè)色牡丹、松桃、母雞,風(fēng)姿綽約,雍容華貴,欣欣向榮,又喜墨筆山水,小中見大,氣象萬千。傳世作品極罕,得者秘藏不露,筆者曾收藏一幅設(shè)色《桃松母雞圖》,其功力之深,余畢生未見。
于疆臣(1869—1944),被稱為莒城清末民國時期最有名的畫家,其繪畫與莒南大店莊陔蘭之書法,被莒人并稱"莒州書畫雙絕"。
他原名于樹封,以字行,又字畺辰、畺臣,清末廩貢,候選訓(xùn)導(dǎo),鴻臚寺序班,覃恩加六級,敕授儒林郎,民國初年被選為省咨議局議員(莒縣文史資料第九輯26頁有確切資料記載:民國二十七年被縣政府聘為諮詢委員會委員),民國元年至民國十六年任莒縣商會會長。性淡泊,無意仕進,惟以翰墨自娛,擅丹青,窮數(shù)十年之力,革新畫法,其水墨牡丹,風(fēng)骨神韻,獨具一格,與沂水岜山閻法曾之雨后風(fēng)動牡丹畫法有別。其水墨《藤蘿八哥圖》清新別致,獨具一格,與于長齡之《桃松公雞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工書,結(jié)體嚴謹,筆墨流暢,書畫配合默契,并臻入妙,名重當(dāng)?shù)?。其書畫多?于樹封印"或"畺臣"印入畫,莒州一帶有所流傳,時人爭相購藏之。
于子秀,為清末民國時期莒縣的又一位蘭草名家,宣統(tǒng)貢士,尤工畫蘭,所畫蘭草栩栩如生,富金石書卷氣,有板橋蘭草之風(fēng),常與于疆臣、于壽三一起論畫作畫;其書法也相當(dāng)過硬,其書承歐柳,結(jié)體嚴謹,其墨跡在莒縣沂水等地偶有發(fā)現(xiàn)。
于松基,字鶴洲,也是清末一位書法名家,其行草隸書皆精,功力頗深。其隸書書法在莒縣緒密一帶被發(fā)現(xiàn)。
另外,莒北汀溝的于椿齡也是一位較有名氣的金石書畫家,他字壽卿,弱冠入庠,由廩貢授觀城縣教諭,因隨丁寶楨大營任防河事務(wù)有功,保升江蘇候補知縣,調(diào)充漕河,督署文案,他不樂仕進,回籍省親,遂不復(fù)出,日日怡情書畫,嘯傲山水間,考訂金石以自娛,去世后謚號"恭惠先生"。
莒州于氏家族,不愧為詩書畫印世家,更以繪畫聞名于世,其繪畫基本代表了莒縣清末民初的繪畫水平,特別是繪畫《牡丹圖》一脈相承,代代沿襲,不斷創(chuàng)新,從于長齡到于疆臣,再到于少山,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dāng)高的水平,為莒縣書畫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chǔ)。
相關(guān)資料: 于學(xué)謐詩文欣賞:
論詩三首
沉雄古淡各殊倫,才鬼吟仙俱有神。
蘊藉性情歸雅調(diào),平和心氣是詩人。
生憎柳絮還輕薄,未許紅桃斗艷新。
李杜文章千古在,松醪飲得味偏醇。
細雨文窗染墨翰,漫裁蜀錦種湘蘭。
自為言語人寧解,別有心情訴亦難。
光彩頻磨吳國劍,輕圓好弄楚人丸。
肝腸嘔出君知否,贏得清癯鏡里看。
由來大雅在專門,漫郊秋蟲吟草根。
西洛機云有兄弟,南朝徐庾見兒孫。
鑿開幽險才仍鬼,淒動江關(guān)句吐魂。
芳芷畹蘭多寄托,休將綺麗賦中論。
寄內(nèi)三首
芳草離離春色晚,新愁渺渺月華初。
客中幽況何人問,一紙秦嘉贈婦書。
別時病語費商量,別后鄉(xiāng)音竟渺茫。
待得平安書一紙,征人斷盡九迴腸。
莫將藜藿怨清貧,且辦松筠現(xiàn)在身。
攜手入秦成志氣,王家韞秀是何人。
北行寄舍弟
甲第參差人所羨,薺鹽風(fēng)味我偏知。
椿萱未老真天樂,旅雁成行有幾時。
臨事常思千載后,讀書已覺十年遲。
試看歲寒青松色,不作東風(fēng)爛漫時。
晚晴
幾番春雨洗春暉,傍晚晴光欲上衣。
明月乍來香細細,小簾初捲燕飛飛。
閑中敲句頻安韻,靜里看云自息機。
一種澄鮮空色相,滿庭余潤散珠璣。
二、其他于氏先賢:
于賓,明代莒州人,明初舉人,洪武十二年(1379)己未科進士,歷官兵科給事中?!兑手莞尽肪矶?進士"部載:"于賓,莒州人,己未科,官給事中"。莒州志載:"于賓、楊睿登,洪武己未科進士,賓任給事中,睿任中都國學(xué)分教。則庚戌以后,乙丑以前,皆舉春試矣。"見《沂州府志》、《莒州志》。
于攀龍,明代莒州人,萬歷年武舉人。見《莒州志》。
于學(xué)訓(xùn)(1757—1828),字希古,號敬亭,別號蝶園,清莒州城南于家莊人,十六歲游庠,十九歲食餼,乾隆丁酉、戊戌間出就外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考中癸卯科舉人,揀選知縣,例授文林郎,州志有傳。卯秋(卯年秋天)受病濟城,堂兄于學(xué)源不遠千里探視,想將載與同歸。因父母年邁,兄于學(xué)謐早沒,遂無意仕進,家居奉養(yǎng)。凡族內(nèi)有參差者訓(xùn)之以孝弟,里中有爭斗者教之以禮義,故遐邇皆欽重焉。
雖無志功名,仍不費詩書。其喜書畫,是一位卓有名氣的書畫家。尤工小楷,年七十余尚日手錄名家著作,日寫小楷七千余字;強記憶,好經(jīng)史子集,閑與諸父老談,朗誦數(shù)千言一字不訛。曾參修嘉慶《莒州志》。乾隆五十七年又承父遺命率修祠堂,并于同年主持二修《城陽于氏族譜》并作序,嘉慶元年增修族譜,又為作《重修四公族譜小引》;道光六年增補《城陽于氏族譜》,為作序,前后數(shù)次共十余年,不辭勞瘁,心血耗盡。又撰有《于氏家傳》、《先芳庵公行述》、《先玉臺公行述》等。著有《晚香書屋文抄》、《家訓(xùn)》、《玉臺公年譜》等;纂輯《文章法?!肥恚螒c二十五年編著并刊行《文法合刻》行世,包括有李德潤著《筆法論》,王萬里著《王希江先生文訣》、《文法》、《讀古撮要》,韓夢周著《韓理堂先生文法摘抄》,鞠蓮隱講董元賡述纂《史席閑話》,歸有光撰《歸震川先生史記例意》等。
娶肥城縣教諭陳于夏孫女為妻。繼娶乾隆庚辰恩科副舉人候選直隸州州判陳光繼女為妻,側(cè)室石家屯石氏。去世后其孫于錫疇為其撰有《先祖 198敬亭公行述》。生三子佩蘭、紉蘭、夢蘭及五個女兒,夫人陳氏、石氏皆高壽,子孫皆有名。見《城陽于氏族譜》、嘉慶《莒州志》。
于欽元(1790—1867),字星甫,惺甫,號堯臣,于清三子,十二世,清莒州于家莊人。自幼至孝,讀《小學(xué)》時,見父母辛苦,入學(xué)即苦讀,冀報親恩。十九歲入郡庠,二十以后食餼,承父命以教讀為業(yè),教讀之余益厲于學(xué)道。道光四年甲申,受知仙槎何宗師,科試取第一,遂得道光五年乙酉科拔貢,注選教諭。越一年,進京朝考,因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為久住京之計,父親以家道拮據(jù)寄書令歸,欽元冒雪旋歸,奉養(yǎng)教讀,給食一家。道光十五年(1835)方考取乙未恩科舉人,揀選知縣,敕授修職郎,例授文林郎,家道亦小康焉。分家后仍以教讀為業(yè),進京會試,欲就挑場,因眼疾日劇,竟不得挑。后眼疾愈甚,百試無效,教讀舊業(yè),惟以口授手畫教誨子孫,于敘揆等得其親手指教,受益頗多。其為人剛正嚴明,不諧流俗,不隨時趨,弟子多有成名者,晚年在家食粗粒,衣敝衣,處之晏如,惟切切焉。同治五年南匪擾攘,避亂莒城后營而卒,后歸葬。其孫于敘揆為撰有《先祖惺甫公行述》。
于欽元工文善書,撰有《先君蘭溪公行述》;曾接受先祖敬亭公之命,三修《城陽于氏族譜》,不意中年病目,續(xù)譜重任只好由二弟于錫疇主持,咸豐十年春至十一年五月,終于修成《城陽于氏族譜》,于欽元為作序。于欽元娶李家樓李志恒女,生子二人步衢、步康。女一人嫁監(jiān)生張力田。見《城陽于氏族譜》、《重修莒志》。
于敬思(1810—1875),字小巖,號文田,于鳳翰父,清莒州于家莊人,兄弟三人,于敬思為長,幼讀書,苦心孤詣,師從日照舉人馬星垣先生,同學(xué)有宋錫齡、劉象久、張諧。府試以冠軍入庠,郡憲熊太史器許之,中式道光十四年甲午科副舉人,任肥城縣訓(xùn)導(dǎo),敕授修職佐郎,欽加五品銜,誥授奉直大夫。為父請封,領(lǐng)有卷軸,建碑墓側(cè)。天性孝友,事父母終身無間言,與弟同居數(shù)十年無韙言,后析產(chǎn)分居,益敦和睦。